細心的朋友也許會發(fā)現(xiàn),無論在電視上,還是在視頻網(wǎng)站上,都看不到海底撈的廣告宣傳。作為一家市值千億的上市公司,海底撈為何從來不投放廣告。這背后有著什么樣的考慮?
我們將從4個維度來分析,海底撈為什么從不打廣告?
1
海底撈的主打賣點
并不適合大范圍投放廣告
大家都知道,除了火鍋本身,海底撈的最大賣點是服務好。但服務是虛無縹緲的,不像實物,可以具體描述。
假設,海底撈打出一句廣告語:
吃海底撈,享受尊貴的帝王服務。
這句廣告語,根本無法讓消費者感知出,海底撈的服務到底有多好。本來,服務就是無法言說的一種體驗,只有消費者親自到店才能感受。
所以,海底撈不打廣告,是因為主要賣點不適合投放廣告。
2
比廣告更重要的是
做好口碑
雖然放棄了傳統(tǒng)渠道的廣告,但海底撈并沒有放棄主動宣傳,取而代之的,是無形的口碑傳播。
一家好吃的火鍋店,或許存在口味的偏差讓人懷疑,但好的服務質(zhì)量卻有標準可循。比如“等位的時候可以做美甲”、“服務員給顧客送禮物”等特色服務,都是海底撈“服務好”的證明。
我截取了一張消費者表揚海底撈服務的微博,你可以按下暫停鍵,耐心感受下。
在這條微博中,有消費者反饋:
微博里寫道:海底撈的員工真的巨熱情,然后一連串9個哈字,外面下雨了,有個女生抱怨了一句,我的鞋子怎么濕了。站門口的那位服務員,馬上對講機聯(lián)系:準備兩雙拖鞋。這是什么霸道總裁語氣,我笑到下巴脫臼了。
類似精細周到的服務,總會讓消費者忍不住分享自己的經(jīng)歷。
漸漸的,海底撈的服務體驗,成了消費者之間的談資,消費者在社交網(wǎng)絡上安利海底撈就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,而不是“廣告”。
所以,從定位做“服務好”的火鍋店,再到以讓人驚喜的高品質(zhì)服務,留下好口碑,運營KOL、網(wǎng)紅大V引導消費者在社交網(wǎng)絡上分享到店經(jīng)歷,最后吸引下一批顧客到店。
海底撈的口碑效應,化廣告于無形,同時也讓海底撈成為了社交網(wǎng)絡上的網(wǎng)紅品牌。
3
門店少
不適合盲投廣告
海底撈雖然已經(jīng)是一家知名火鍋品牌,而且全國連鎖經(jīng)營。
但比起商場標配的麥當勞、肯德基,海底撈的門店數(shù)量并不多。截止到2018年7月,麥當勞中國的門店是2800家,而海底撈不過幾百家。
由于門店數(shù)量少,大規(guī)模投放廣告并不會有太大的效果。
很少有人會因為一張戶外海報,驅(qū)車十幾公里去吃一頓火鍋,但如果在自家樓下,即使沒廣告也會經(jīng)常光顧。
再者,因為門店數(shù)量太少,“排隊一兩個小時吃一頓海底撈”成了一件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,在這樣人滿為患的情況下,再投放廣告只會增加現(xiàn)有門店的負擔。
因此,海底撈上市之后的戰(zhàn)略目標,很可能是盡快提升門店數(shù)量,而不是做廣告引流消費者到店。
4
火鍋消費頻次低
傳統(tǒng)廣告營銷作用不大
相比于炒菜、西餐,吃火鍋屬于低頻消費。如果不是因為空調(diào)的存在,火鍋甚至是整個夏季都無人光顧的品類。
做廣告的都知道,消費頻次越高的產(chǎn)品,越要瘋狂打廣告。因為每分每秒,都有消費者在你和競品之間做選擇 ,而廣告的作用,就是不斷在消費者面前強調(diào)自己。
反觀海底撈這種低頻消費的食物,過度投廣告刷存在感,還不如親友的一次推薦來得讓人印象深刻。
另外,吃火鍋對于消費者來說是一個略有儀式感的行為,一般都是家人朋友聚會或獎勵自己的時候,才會選擇去吃火鍋。
你看過一個人隨隨便便走進一家面館,但很少有人不看口碑、不看菜價就去吃一頓火鍋。
面對如此重要的決定,消費者自然要從社交媒體口碑、朋友評價、門店服務等各方面精心考量。因此,廣告就很難產(chǎn)生效果了。
以上,就是海底撈千億市值,卻從不大規(guī)模投廣告的4點原因:
1.主打賣點并不適合投放廣告。
2.做好口碑比投廣告更有效。
3.門店數(shù)量少,不適合盲投廣告。
4.消費頻次低,廣告作用不大。
通過這4點原因,你可以了解到,任何品牌在做廣告營銷時,都應該實事求是,而不是盲目跟風。別人管用的方法,并不一定適合你。成功的關(guān)鍵,在于營銷方法和品牌定位的精準匹配。